文章分类

当前位置:首页>文章中心>酒业新闻>舌尖上的匠心:探秘中国白酒的“灵魂”——制曲工艺

舌尖上的匠心:探秘中国白酒的“灵魂”——制曲工艺

发布时间:2025-08-09 点击次数:8

  常言道:“曲为酒之骨”。在中国白酒的酿造过程中,酒曲扮演着无可替代的核心角色。它不仅是糖化发酵的动力源,更是塑造白酒独特风味的关键。本文将带您走进白酒制曲的神秘世界,了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妙所在。
什么是酒曲? 酒曲是以粮食(主要是小麦、大麦、豌豆等)为原料,在特定温度、湿度条件下,由自然界中的微生物(霉菌、酵母菌、细菌等) 自然富集培养而成的发酵剂。它富含多种酶类和微生物,是粮食转化为酒精和风味物质的“启动器”和“催化剂”。
“踩曲”的奥秘: 传统大曲制作中,“踩曲”是标志性环节。工人用脚将粉碎加水后的曲料踩压成紧密的“曲块”(砖块状)。这并非随意为之:
控制松紧度: 松紧度影响曲块的透气性和保温保湿性,进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环境。
塑造微生物生态: 踩曲过程引入了环境微生物,脚底与曲料的接触也带来特定菌种。不同力度、方式踩出的曲块,其内部微生态环境存在差异。
物理结构稳定: 保证曲块在长达数月的培养过程中不易松散。
“曲房”里的微生物交响乐: 踩好的曲块被送入温度和湿度严格控制、通风良好的“曲房”进行培养。这个过程通常需要数十天:
微生物演替: 经历“上霉”、“晾霉”、“潮火”、“大火”、“后火”、“养曲”等阶段,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此消彼长,形成复杂的微生物群落。
温度控制艺术: 通过开关门窗、翻动曲块等方式精准调控曲心温度(可达60°C以上),高温既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和酶系形成,也淘汰杂菌。
曲的类型与香型:
大曲: 制作周期长(3-6个月甚至更长),微生物种类丰富,酶系全面,是酿造酱香、浓香、清香、凤香等主要香型高端白酒的核心。其风味贡献复杂,赋予酒体醇厚感和丰富层次。
小曲: 以米粉或米糠为原料,添加中草药培养,制作周期短(7-15天),糖化发酵力强,出酒率高。主要用于米香、豉香、部分小曲清香型白酒,酒质较为清爽纯净。
麸曲: 以麸皮为原料,采用纯种霉菌(如黑曲霉、黄曲霉)培养,周期短,效率高,成本低。多用于普通白酒的生产。
“看曲”的经验智慧: 经验丰富的制曲师傅通过观察曲块的颜色变化(黄、白、褐斑)、香味(浓郁的曲香)、断面菌丝生长情况等来判断培养进程和质量,这是现代科技仪器难以完全替代的传统智慧。

一块看似简单的酒曲,凝聚着大自然的馈赠和无数代酿酒匠人的智慧结晶。它是微生物生态学的精妙实践,是时间与工艺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正是这无声的“酒骨”,支撑起中国白酒千姿百态、韵味悠长的风味世界。理解制曲,是理解中国白酒魅力的关键一步。